“检验检测与合理用药”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检验检测与合理用药
    赵新霞, 曲璐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5, 22(5): 128-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27.2025.5.21
    目的:建立有效可行的方法消除聚维酮碘的抗菌活性,从而客观地反映聚维酮碘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采用硫代硫酸钠和聚山梨酯80中和剂联合使用的方法,对聚维酮碘进行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及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中,试验菌的回收比值均在0.5~2范围内;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中,试验组均检出试验菌相应的反应特征。结论:采用2种中和剂联合使用的方法,能有效消除聚维酮碘的抗菌活性;同时可为含碘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提供参考方法。
  • 检验检测与合理用药
    李涛, 王来斌, 于月双, 吴华清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5, 22(4): 141-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27.2025.4.22
    目的: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对住院患者治疗用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进行干预,从而探讨多措并举对提高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4年6月某院住院期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分为3期,比较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治疗性使用各级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新发现医院感染病原学送检率以及重点抗菌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结果:干预后,全院、内科、外科、儿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学送检率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外科尚未达到改进目标;治疗性使用各级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新发医院感染病原学送检率,全院及内科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点抗菌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全院、内科、外科、ICU干预二期均达到了目标值。结论:多措并举可有效提高住院患者治疗用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医院感染病原学送检率及重点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且抗菌药物级别越高,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越高。
  • 检验检测与合理用药
    陈志勇, 陈华, 李季林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5, 22(1): 103-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27.2025.1.16
    目的:分析某院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193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药敏试验;此外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93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培养有病原菌共49例(25.38%),分离146株病原菌,剔除重复菌株后共85株。革兰阳性菌60株(70.59%),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26株,30.59%)为主;革兰阴性菌25株(29.41%),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14株,16.47%)为主。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均耐药(100.00%),对苯唑西林高度耐药(≥66.67%)。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2.86%和85.71%,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78.57%和85.7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3h、脑室外引流、脑脊液外漏以及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该院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细菌培养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对青霉素普遍耐药。手术时间≥3h、进行脑室外引流、存在脑脊液外漏以及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为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尤其是针对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情况,以提高患者术后颅内感染控制及治疗效果。
  • 检验检测与合理用药
    张颖, 张月丽, 杨晓瑞, 李文星, 马岩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5, 22(1): 109-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27.2025.1.17
    目的:探讨药物靶基因介导的调脂药物与骨质疏松(OP)间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全球脂质遗传学联盟(GLGC)、IEU Open GWAS,选择与调脂药物强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并借助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法(WM)、MR-Egger、加权模型、简单模型等多种统计学方法,以优势比(OR)评价调脂药物与OP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并使用Cochran's Q进行异质性检验,MR-Egger intercept检验是否存在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分析是否具有潜在影响的SNPs等。结果: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OP风险升高有关,其中HMGCR抑制剂与OP的OR值为0.9934(95%CI:0.9878~0.9990,P=0.0207<0.05),PCSK9抑制剂与OP的OR值为0.9819(95%CI:0.9792~0.9845,P=0.0266<0.05)。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具有可靠性,无明显偏倚。结论:HMGCR抑制剂和PCSK9抑制剂可能有助于预防OP的发生,通过基因层面探讨调脂药物对OP的因果关系,有望对OP的早期防治提供有利证据。
  • 检验检测与合理用药
    张国勋, 唐利姣, 冯云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4, 21(12): 88-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27.2024.12.15
    目的:分析肺部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支持模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4年3月期间某院6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呼吸支持模式分为对照组(n=19,黄疸等无需呼吸支持干预新生儿)、常规氧疗组(n=11,行常规氧疗新生儿)、无创组(n=22,行无创正压通气新生儿)及有创组(n=13,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新生儿)。比较4组接受不同呼吸支持的新生儿肺部超声评分,分析肺部超声评分与呼吸支持模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肺部超声评分预测新生儿接受常规氧疗、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效能。结果:对照组新生儿肺部超声评分在0~2分,有创组新生儿肺部超声评分高于无创组和常规氧疗组(P<0.01)。新生儿接受不同呼吸支持模式与肺部超声评分呈线性增加关系。肺部超声评分对新生儿常规氧疗、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的检验效能显著(P<0.001)。结论:肺部超声评分对新生儿呼吸支持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